我曾公開表態說鴨肉珍與鴨肉本都屬於高雄鴨肉宇宙中的邪門歪道(「就只是一堆肉燥淋在超柴超硬的鴨肉上」)。為了寫文章,重新進行了一次高雄鴨肉飯巡禮,才意識到當初說出這些話的我有多無知。
明明從小就是吃鴨肉和跟鴨肉珍長大,卻在某一天突然決定和才是足以能夠代表高雄的鴨肉飯,而珍/本是被youtuber捧出來的觀光陷阱。
即使這樣的說法一點都不正確,但正是在理解自身與珍/本黑歷史的過程中,我才得以一窺鴨肉的堂奧。
先不論珍/本品質不穩而肉柴的問題,當時我所說的「超硬」,其實指得應該是一種專屬於鴨肉的「韌性」,對雞肉本位的我,只要不是「軟」或「嫩」,都會被分類為「不好吃」。
但我所撻伐的特質,其實正是鴨肉之所以性感的原因。人們並不是為了一入口就化開,這種無阻力流暢體驗而吃鴨肉,吃鴨肉的趣味正在它那股不願討好的傲氣,這種「倔」是雞肉無法提供的,這樣的層次才是鴨肉的魅力。
那到底為什麼和可以讓外行的我讚不絕口,而珍卻讓我嗤之以鼻呢?
高雄的鴨肉飯以刀工可以區分為四種樣態:鴨腿、鴨絲、鴨片、鴨丁,和屬於鴨丁,珍屬於鴨片。
簡單來說,和巧妙地取在鴨肉與雞肉中間的平衡,透過比較小的切塊,除去進食時較吃力的過程,讓整體的體驗接近雞肉(甚至可說火雞肉飯),在刀功上是更大眾取向的一種表現。
珍則是反其道而行,取完整鴨片,最大化鴨肉的口感,保留過程中那每次的撞擊與搏鬥。
//
一般大眾對於肉的追求的是一種「純淨」,滋味來自調味和醃滷,但鴨肉卻是自帶強烈風味的肉種,瀰漫了奔騰的野性,是一種必須習得的美味,因為這層門檻,自然跟羊肉一樣註定不會成為最多人所喜愛的肉類。
而我初期之所以不能夠接受,也是因為珍毫不羞澀地將這樣的「騷」給展露了出來。
高雄鴨肉飯有兩個主要流派:「肉燥」和「鴨油」,珍是前,和是後。
肉燥基本上就是一種將風味雙倍、放大、再加乘的過程,可以輕易抓住普羅大眾的舌頭。相比肉燥,鴨油就是一種更優雅的穿搭,視覺上乾淨明亮,香氣沒有肉燥粗暴,卻增加了撩人與勾引的環節,而我當初只認同和這樣的纖細。
但在過去這段時間,重新經過了鴨肉基本教育,我才認知到珍其實才是最鴨肉本位的呈現,對於鴨肉高解析的還原,不去馴服它的生猛;和更接近的是一種鴨肉精神上的表現,萃取其精髓和靈魂,再重新注入回飯中。
如果沒有先理解鴨肉的特性和不同表現手法,那個人的偏好都不算是美學的選擇,而區區是一種壞品味。
說了那麼多,那高雄到底要吃哪間鴨肉飯?我的選擇既不是珍也不是和,他們都很好吃(也是好教材),但我有更想推的。
//
正宗鴨肉飯:鴨片/肉燥
比起美學和表現上的差異,品質的穩定度是一個小吃店更難維持的,正宗在這點上從來沒讓我失望過。
肉、醬、飯三位一體,教科書等級的鴨肉飯。論肉燥的話,正宗比珍更溫馴,格調更勝一籌。
//
秋美鴨肉飯:鴨丁/肉燥
本地人喜歡驕傲地說觀光客才去吃珍,而當地的都吃本,我老實說我覺得珍比本好吃,但不管怎樣這都是個假議題,因為有秋美吃秋美就好了。
秋美與珍/本系出同門(不曉得詳細歷史),肉燥是同種路線但表現卻比兩者更優,香而不搶戲,雖是鴨丁但卻保有極致的口感,小缺點就是鴨肉小不穩定,但絕對還是優先選擇(然後記得要碗清湯)。
//
趕鴨子上架:鴨片/鴨油/溫體鴨
沒錯,鴨肉之都除了這些屹立不搖的老招牌,也有新世代的接班人。
鴨的肉質跟烹調整整上了一個層級,外表嬌豔欲滴,兼具軟嫩與緊實的口感,醬香氣爽。
//
聰明鴨肉:鴨片/滷汁/煙燻
兩大陣營評選完以後,如要要選一個非肉燥和非鴨油、特色與美味兼具的,非聰明鴨肉莫屬。
真正定義了整碗鴨肉飯的是「煙燻」,香氣繚繞於口腔中,鴨肉有點類似口香糖,硬中帶勁,油蔥酥又是一個新世界。
常為人詬病的是價錢,但肉量很足,環境也不差,所以這點不予置評。
//
在吃完高雄這十五間鴨肉飯之後,發現其實各家手法、門派、闡釋真的都很多元,已經不是優劣之分,就是哲學和精神上的不同。
這種感覺讓我想到了在東京吃拉麵的經驗:這道菜在此的水準已是世界的頂點,剩下的歧異就來自於店家的表現/闡釋,跟個人的口味而已了。
沒錯,在高雄吃鴨肉飯就像是在東京吃拉麵一般,也有如火雞肉飯之於嘉義、牛肉湯之於台南,高雄就是名副其實的鴨肉飯之都。
//
不錯:鴨肉和、七賢鴨肉、鴨肉珍、三塊厝鴨肉飯、極品當歸鴨、黑人當歸鴨、鄉村冬粉鴨、福哥鴨肉飯
可試:侯記、鴨肉本、鹽埕鴨肉意麵
不行:金城鴨肉(噁心)、媽媽的手藝
//
如有推薦但此文章未收錄店家,請至此投稿。